有没有一种方法,不用吃药就能降低心梗、脑梗风险?
近期,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发表在Life Metabolism 杂志上的最新研究给出了一个可能性:调整吃饭时间,让肠道细菌帮你“抗血栓”!
研究团队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数据分析,揭示间歇性禁食的护心机制:
将小鼠分为两组:正常饮食组和间歇性禁食组(隔天禁食,为期10天)。
禁食组小鼠的血栓形成时间延长了1.5倍,心肌缺血后的损伤面积减少40%。
检测发现,禁食组小鼠血液中的吲哚-3-丙酸(IPA)水平提升2.3倍,且肠道内产IPA的细菌(如产孢梭菌)数量显著增加。
直接给小鼠注射IPA后,即使不禁食,血小板活性也明显下降。
进一步实验发现,IPA通过抑制血小板内的ROS/ERK/NF-κB信号通路,使血小板“变迟钝”,阻止血小板过度聚集。
临床关联:
分析冠心病患者数据发现,肠道菌群紊乱者的IPA水平普遍偏低,且抗血小板药物疗效较差。
作用机制示意图
本研究首次揭示了间歇性禁食通过增加肠道菌群产生的IPA,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的新机制,为间歇性禁食对心血管健康的保护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。
间歇性饮食为一种限时进食(Time-Restricted Eating)的饮食模式,常见方法有两种:
每日进食窗口为8小时,其余16小时禁食(仅允许无热量饮品)。
每周5天正常饮食,2天极低热量摄入(通常女性≤500 kcal/天,男性≤600 kcal/天)。
禁食期间需保证水分和电解质摄入,进食窗口内仍需注重营养均衡,最好在医师或营养师指导下进行。若出现心慌、乏力需立即停止。
如果你从未尝试过禁食,不妨从每周1-2天开始:
周六/日选一天:早9点吃丰盛早餐(鸡蛋+燕麦),下午5点前结束晚餐(清蒸鱼+西兰花),其余时间只喝水;
次周观察身体:若没有头晕、心慌,可逐渐增加次数。
研究人员也强调,目前间歇性禁食作为冠心病潜在治疗方法的证据仍然不足,将来需要进行临床干预研究,探索间歇性禁食对冠心病患者的可行性和有效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