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(ASCVD)的核心致病因素。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药物的迭代,血脂管理策略正经历深刻变革。在近期召开的“立足经典,联络未来-共筑健康中国心-2025学术论坛”中,葛均波院士系统阐述了血脂管理的新策略、新靶点、新药物,为我们描绘了2025年血脂干预的清晰图景。
葛均波院士指出: “中国血脂管理已进入精准化、个体化时代,我们不仅要关注当下的血脂水平,更要重视长期的累积暴露效应。新策略的核心在于‘更早干预、更长维持、更稳达标’,而层出不穷的新靶点药物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强大武器。”
一、 基石稳固:LDL-C仍是首要靶点,分层管理是核心
葛院士首先回顾并强调了2023版《中国血脂管理指南》的核心精神:
LDL-C核心地位不变:大量循证医学证据(如ESC/EAS共识、孟德尔随机化研究)再次夯实了LDL-C作为血脂干预首要靶点的基石地位,降低LDL-C是防治ASCVD事件的基石。
危险分层决定目标值:指南的核心更新在于更精细化、个体化的危险分层。葛院士详细解读了ASCVD总体风险评估流程(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),特别指出:
超高危:发生过≥ 2次严重ASCVD事件或发生过1次严重ASCVD事件, 且合并≥ 2个高危险因素;
极高危:不符合超高危标准的其他ASCVD患者;
高危:具备多项危险因素者,如收缩压≥160/舒张压≥100 mmHg、非HDL-C ≥ 5.2 mmol/L、HDL-C<1.0 mmol/L、BMI ≥ 28 kg/m²、吸烟(对吸烟的程度与类型是否为不同程度的危险因素做出设想)。
目标值需根据危险分层严格设定:
低危:LDL-C<3.4 mmol/L;
中、高危:LDL-C<2.6 mmol/L;
极高危:LDL-C< 1.8 mmol/L,且较基线降低幅度>50%;
超高危:LDL-C< 1.4 mmol/L,且较基线降低幅度>50%。
(非HDL-C目标水平=LDL-C + 0.8 mmol/L)
患者用药策略:
中等强度他汀仍是首选:适合中国人群;
联合用药是趋势:为提高达标率、进一步降低ASCVD风险、减少不良反应;
未达标方案:他汀基础上联合胆固醇吸收抑制剂(如依折麦布)和/或PCSK9抑制剂;
高TG高危患者:可考虑联合高纯度EPA/ω-3脂肪酸或贝特类(如非诺贝特)。
葛院士总结到:“新版指南的制定凝聚了国内专家的共识,其核心在于‘精准’。依据患者的风险程度设定个体化目标,是实现有效防控的关键第一步。他汀基石地位不可动摇,但联合治疗策略的灵活运用是未来的方向。”
二、 理念革新:LDL-C累积暴露量——“胆固醇·年”决定风险
葛院士重点介绍了一项血脂管理理念的重大突破:LDL-C累积暴露理论。
核心概念:心血管风险不仅取决于当前的LDL-C水平,更与一生中LDL-C的累积暴露量(LDL-C水平 × 年龄,单位:mmol/L-年 或 g/dL-yrs,即“胆固醇·年”)密切相关。这解释了为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随年龄增长而增加,达到阈值后易引发事件 。
关键证据:
真实世界研究 (ESC 2023):首次心梗风险与LDL-C累积暴露呈线性正相关;
NATURE-PARADOX研究 (ESC 2023):通过自然随机化设计,有力证实了LDL累积暴露量与主要心血管事件(MCE)风险的强关联。相同年龄下,不同累积暴露量组间风险差异巨大;
临床启示:这强调了早期干预、长期坚持、维持低水平(“更早、更长、更稳”)的重要性,以最小化终生累积暴露量,从而更有效地预防心血管事件。
葛院士阐释:“这个理论颠覆了我们以往的认知。它告诉我们,年轻时控制好血脂,其带来的终生获益远大于等到中老年才开始干预。‘胆固醇·年’的概念将推动我们更加重视对中青年、甚至青少年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和管理,把防线大大前移。”
三、 LDL-C治疗新靶点与新药物:百花齐放
葛院士首先梳理了PCSK9靶向治疗药物的上市时间:
随后系统阐释了针对LDL-C的多种突破性新药:
葛院士展望:“口服PCSK9抑制剂(如MK-0616, AZD0780)一旦成功上市,将极大提高患者依从性,改变治疗格局。基因编辑疗法虽然处于早期,但展现了治愈遗传性高脂血症的曙光,是革命性的探索。”
四、 Lp(a)治疗:从认识到干预的飞跃
葛院士强调了Lp(a)作为独立心血管风险因素的重要性及其治疗进展:
风险关联:高水平Lp(a)显著增加新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(MACE)风险,无论患者是否已有心血管疾病史;
治疗策略:目前尚无广泛批准的特异性降Lp(a)药物,但多个靶向apo(a)的新药在研:
葛院士指出:“Lp(a)的遗传性决定了其水平难以通过生活方式改变。这些靶向apo(a)的新型疗法,特别是siRNA药物展现出了惊人的持久降幅(半年甚至一年一次给药)和口服小分子药物的潜力,预示着未来几年Lp(a)管理的重大突破。HORIZON、OCEAN(a)-Outcomes和ACCLAIM-LP(a)研究等大型结局试验的结果至关重要。”
五、 高甘油三酯血症(HTG)治疗:新靶点带来新希望
针对HTG的管理,葛院士介绍了传统药物的局限性和新靶点药物的进展:
传统药物局限:PROMINENT研究显示,新型贝特Pemafibrate虽有效降低TG,但未能改善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结局,研究者推测可能与升高ApoB/LDL-C有关,抵消了获益。
新靶点药物 (聚焦APOC3, ANGPTL3):
1. APOC3 靶点:
2. ANGPTL3 靶点:
葛院士总结道:“针对APOC3和ANGPTL3的靶向治疗,特别是siRNA药物,为严重HTG和混合型血脂异常患者带来了革命性的治疗选择。国产药物如SHR-1918和BW-00112的进展令人鼓舞。未来需要更多关注这些新药对心血管硬终点的改善作用。”
葛均波院士在报告最后总结到:
1. LDL-C仍是核心:LDL-C降低作为ASCVD防治首要靶点的地位依然稳固;
2. “更早、更长、更稳”:基于LDL-C累积暴露理论,血脂管理策略强调早期干预、长期维持、稳定达标,以最小化终生风险。精准的危险分层是实现个体化治疗目标的基础;
3. 创新药物井喷:针对LDL-C(口服PCSK9i、长效注射剂、基因编辑)、Lp(a)(ASO, siRNA, 口服药)、高TG/混合型血脂异常(APOC3/ANGPTL3靶向的ASO/siRNA/单抗)的创新药物层出不穷,疗效显著,给药便捷性(如长效siRNA、口服药)大幅提升;
4. 结局研究是关键:期待正在进行的多项大型心血管结局试验(如HORIZON, OCEAN(a)-Outcomes、ACCLAIM-LP(a)研究等)结果,以最终确认这些强效新药对心血管事件的预防作用。